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:三字经原文及译文(一)_字
时间:2022-05-20 | 作者:本站整理

听作文
- 六年级想象作文:与雾霾臭气怪大作战
00:00 / 00:00
-
+
语速:
慢速
默认
快速
-
6
+
自动播放(×)
御姐音
大叔音
萝莉音
型男音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条内容?
立即播放当前内容?
确定
确定
取消
《小学生必读国学经典:三字经原文及译文(一)_字》
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 苟不教,性乃迁。教之道,贵以专。 昔孟母,择邻处。子不学,断机杼。 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名俱扬。 养不教,父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。 子不学,非所宜。幼不学,老何为。 玉不琢,不成器。人不学,不知义。 人生下来的时候自性都是圆满的(此处“善”非善恶之善,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平等对待一切万物没有分别,像水一样纯净。每一个婴儿,父母的教导及生长的环境不同,教养、习惯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就不一样了。就像一张白纸,你在上面画什么写什么,他就呈现什么。),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,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,性情也就有了善与恶及好与坏的差别。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,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。为了使人不变坏,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。(如果懒惰不教育,那么就会偏离圆满的本性。教育最好的方法是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这样才可以学有所成。否则样样通,样样不精。并且养成浮躁的习气。) 战国时,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,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。一次孟子逃学,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。 五代时,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,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,同时科举成名。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,而不好好教育,是父亲的过错。只是教育,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。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,是很不应该的。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,又无知识,能有什么用呢? 玉不打磨雕刻,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;人若是不学习,就不懂得礼仪,不能成才。
下一篇:
《村居》原文及注释译文